查看原文
其他

【石油百科】岩心NMR让老油田“重振旗鼓”

溢家能源 2019-06-30


近年来,核磁共振在油田开发领域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对于一些步入“老龄化”的海上油田而言,岩心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精准定位剩余油藏分布,进而大幅提高油藏开采率,让老油田“枯木逢春”。

核磁共振(NMR)成像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进行影像检查的技术,其可在不破坏物体完整性的状态下,“窥探”物体内部微观结构,现已在物理、化学、医疗和考古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岩心核磁共振技术主要取得了两方面突破:一是通过对岩心核磁共振成像,精准定位剩余油藏分布;二是通过动态实时模拟岩心驱替实验,推断油藏渗流机理。


 核磁共振成像精准定位油藏分布

核磁共振技术起源于美国,1984年开始投入商业使用。1996年,我国开始引进美国的核磁共振P-K仪,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据此研制出NMR-2M型核磁共振岩屑岩心分析仪,并用于油田录井领域。与传统录井方式相比,核磁录井具有高效、精准和环保等优势。

2014年,渤海油田区域开发实验分析工作量呈爆发式增长。通常情况下,当油田步入开发后期,地层中的油水分布情况也异常复杂。

与此同时,油藏处于数千米的地下,为研究人员直观而大范围地认识地下油水分布规律造成了困难。因此,创新实验分析手段迫在眉睫。

认清地下油水分布格局是油田开发的主要难题。

2016年,海油发展工程技术公司中海油实验中心自主研发出一套专门用于岩心驱替实验分析的核磁共振设备。

该套设备问世后,不仅能够通过高分辨率的核磁共振成像精准定位岩心中剩余油在孔候半径内的位置,还可获取岩心内孔径大小分布及岩石特性参数,从微观上揭示油田在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分布特征。

动态模拟推导油藏渗流机理

过去,岩心及内部渗流机理的可视化研究主要通过平面微观驱替模型与CT扫描技术来进行。其中,平面微观模型发展最早,还比较成熟,但其模型制作过程复杂,模型所用的壁面材料与真实情况相差较大,不能很好地反映空间结构中的流动状态,而且驱替压力控制难度大。

作为一种快速、无损、安全的成像方法,核磁共振技术在检测油水等流体方面,愈发得到人们的重视。

全新的核磁共振成像岩心驱替系统可实时监测不同水驱阶段下岩心内部的油藏分布情况,真正实现了静态图像与动态影像转化的革命性技术突破。

核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不仅能从各个角度准确测量不同范围的含油饱和度,还可直接观察孔隙介质内部的多相驱替过程,动态追踪运移过程中的变化,推导出所研究区块的渗流机理,从而有效提高油田采收率。

目前,海油发展工程技术公司中海油实验中心已采用岩心核磁共振技术,对绥中36-1油田储层岩石水驱油特征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推出了油田二次开发技术调整方案,以期不断让老油田焕发青春,实现高产稳产。

文化家园

“溢家”的文化家园将永远为您打开一扇窗,来稿请投wusub@yijiayoutian.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